6月初,中石化在北京召开油品质量升级视频工作会,要求所属炼厂比国家规定早3个月完成国V升级项目,同时在6家下属炼油企业提前布局13个升级国VI项目。
中石化作出提前完成油品升级的决定是基于,5月5日,国家发改委等7部委联合发布了《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工作方案》,该方案确定2016年1月1日将国V标准实施范围由原定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重点城市扩大到东部11省,并将全国范围实施时间由原来的2018年1月1日提前至2017年1月1日。
但业内人士表示,从“两桶油”公布的数据分析,中石化仍有30%汽油产能、60%车用柴油产能未达国V标准;而中石油由于重组前部分小炼厂起步较早,设备老化严重,只有27.5%汽油达到国V标准,柴油则更少。
另据不完全统计,拥有全国最大地炼市场的山东省,可生产国V标准汽油的企业约13家,仅占地炼企业总数的22%。柴油质量升级则更为缓慢,仅4家企业可生产国V标准柴油,甚至还有部分炼厂仍在生产国III柴油。
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毛加祥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建国V装置的周期需两三年,置换也需3个月到半年。”简言之,提前完成油品升级绝非易事。
如今,距离2016年仅剩半年时间,油品升级时间表能顺利兑现吗?
资金难题
财报显示,中石化2015年一季度净利润16.9亿元,同比下降87.5%; 20002014年,中石化累计向炼油板块投入2615亿元,其中2012年达到321.61亿元。中石油一季度净利润为61.49亿元,同比下降 82%; 20052014年,中石油在油品升级改造中也投入了340亿元。
尽管毛加祥表示,国家只要制定了这个标准,企业就按照这个标准来生产,不管成本多高。但在净利润下降的情况下,中石油、中石化能否保证投入大量资金完成油品升级任务,仍存在悬念。
地炼企业升级的任务则更为艰巨。卓创资讯数据显示,山东第一大炼厂、国内唯一一家产能上千万吨级的地炼企业东明石化资产负债率从2011年的55.18%逐年增长至2014年的65.38%。
卓创资讯能源分析师张斌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在正常经营的情况下,负债率就已居高不下,当国家强制要求炼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国V升级,地炼企业要依靠自身投入资金进行升级或许存在困难。”
据了解,在2000年国家清理整顿后,山东省名义上仅保留21家地方炼化企业,但考虑到地方税收、就业等问题,当地政府对于企业淘汰、关停持谨慎态度,仍有很多不达标炼厂存在。
在仅剩的半年里,部分地方炼厂要完成升级任务,难度无疑是巨大的。截至目前,山东绝大多数加油站还是提供国IV标准汽柴油,没有国V标准汽柴油。
张斌表示,此次油品升级是政策性行为,而市场行为以趋利为主。在市场没有需求的情况下,高品质的汽柴油要进入地方市场,势必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导致销售压力巨大,投入和盈利不成正比。因此,地炼企业生产积极性并不高。
国家发改委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姜鑫民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两桶油"作为国企,会承担起升级责任。但在我国炼油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小型地炼企业如果效率低、质量无法升级达标,就只能被淘汰。”
重重阻碍
除资金难题外,油品升级还需要用油机具适配,油品升级结束后如何监管也难以解决。
用油机具能否同步升级是决定柴油升级的重要因素,国家在推行国V车用柴油时遇到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用油机具水平滞后。现实中,使用国V车用柴油和国II普通柴油工作效果相同,甚至国II普通柴油更适合部分低等级用油机具。
在这种背景下,一旦监管不到位,用户可能会选择成本更低的普通柴油。因此,用油机具和油品同步升级,能对油品升级起到督促和促进作用;反之,则会阻碍油品升级。但短期内升级存量巨大的用油机具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用油机具和油品等级不符,不是炼油企业供油能力的问题,而是市场对低标号的油品有没有需求的问题。”毛加祥说。
油品质量监管是否有力也是关系国V汽柴油能否真正进入市场的重要因素。成品油从炼厂出来后,进入流通环节,由批发企业互相买卖,但为了提高效益,批发企业或会加入汽柴油调和助剂,使不达标的汽柴油能够达到国家标准。
对于这样行为的消费者无法鉴别,甚至监管部门也没有快速有效的识别方法。全国批发企业有2500多家,中间环节如果监管不力,将影响油品升级成果。
“过程监督尤为重要,守住最后一道门槛,油品升级才能算真正意义上完成。”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可以通过提高抽查频率、加大抽查随机性、防止炼厂利用监管空缺向市场投放不达标油品。对于向市场投放不达标油品的炼厂,要加强惩罚力度,轻者罚款,重者停产整顿。
姜鑫民表示,传统监管不可能实现对每批次汽柴油进行有效抽查,应对传统抽检查进行改进,利用实时在线检测等现代化手段,提高监管效率和扩大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