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京隆重举行。中国石化“涪陵大型海相页岩气田高效勘探开发”“高效甲醇制烯烃全流程技术(S-MTO)”“煤制油品/烯烃大型现代煤化工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3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获奖技术在保障国家能源供应、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上,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们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坚持把创新摆在公司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大创新驱动发展力度,不断聚集发展新动能、释放发展新动力,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中国石化提质增效升级、持续健康发展。”戴厚良总经理指出。
过去一年,中国石化坚持“石化发展、科技先行”的方针,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紧紧围绕主业发展,完善科研体制机制,坚持开放创新,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改革试点和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等工作取得良好进展,有效驱动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重大关键技术实现创新突破,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入冬以来,随着气温再创新低,绿色清洁能源天然气的需求量不断创新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涪陵页岩气田项目,与川气东送管网实现联通,成为主力气源之一,源源不断地向长江沿线输送天然气,点亮美好生活。
页岩气与常规天然气最大的区别是地下存储的方式和状态不同,如果把开采常规天然气比作在静脉中采血,那么开发页岩气就如同直接从毛细血管中采血,大规模商业开发一直都是世界级难题。
在涪陵页岩气田勘探开发中,中国石化创新形成海相页岩气“二元富集”理论认识、页岩气勘探开发评价技术、长水平井分段压裂试气、绿色勘探开发配套等技术体系,建立100多项技术标准,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加拿大之后第三个完全掌握页岩气开发成套技术的国家,为我国页岩气大规模有效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提供有力支撑。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国石化紧紧围绕主业发展,积极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抓好重点前沿技术研究,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
科技奖励硕果累累。截至2017年底,中国石化累计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446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7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70项。今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高效甲醇制烯烃全流程技术(S-MTO),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甲醇制乙烯、丙烯成套工艺技术的产业化,不但为煤化工发展提供了先进、成套、可靠的技术支撑,而且为我国实施石油替代战略开辟了一条新路。
知识产权工作成绩斐然。2017年,中国石化申请专利6793项,获得授权专利4238项,持续保持央企领先。11月,在第十九届中国专利奖评审中,胜利油田申报的《一种用于稠油井的微生物和CO2复合单井吞吐采油方法》等10项中国石化成果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截至2017年底,中国石化累计获专利奖106项,其中金奖19项,优秀奖87项。
十条龙科技攻关取得新进展。2017年,经中国石化“十条龙”科技攻关领导小组审议并批准,LCO生产高辛烷值汽油或BTX原料加氢转化(RLG)技术、沸腾床渣油加氢技术等9个项目“出龙”、10个新项目“入龙”。LCO生产高辛烷值汽油或BTX原料加氢转化(RLG)技术研发了专用催化剂及新型工艺技术,在降低柴汽比的同时提高催化柴油产品附加值,已在国内2套催化裂化柴油加氢裂化装置上实现工业应用,为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战略提供了技术支撑。26年来,中国石化已有163项成套技术通过“十条龙”攻关实现工业转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攻关,助力建设美丽中国。2017年11月,中国石化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适应国6清洁汽油生产关键技术”“适应国6清洁柴油生产关键技术”项目启动,将对我国汽油、柴油质量按期实现国六升级产生重大推进作用。中国石化还积极承担“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牵头16个项目和示范工程均获批启动;积极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个项目获批立项。
成果应用转化加快,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2017年7月,中国石化在“2+26”城市区域内所属全部11家炼油企业,比国家要求提前3个月完成国6油品质量升级。这是中国石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的具体行动。
国6是全球最严格的排放标准之一。2019年1月1日起,我国将全部执行国6a阶段的车用汽油和国6车用柴油标准。中国石化积极践行“为美好生活加油”的使命担当,在已开发的MIP及S-Zorb技术基础上,自主研发固体酸烷基化等技术,并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加快全国范围内清洁油品质量升级,助力建设美丽中国。
2017年,创新成果转化成为集团公司和各企业科技工作的着力点。科技线条积极发挥技术支撑作用,促进生产企业提质增效、迈向中高端,帮助困难企业扭亏脱困。
强化问题导向,加快重点领域的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方面,深化深层碳酸盐岩、深层页岩气地质评价和勘探技术攻关,为顺北油田、川南深层页岩气资源规模扩大及四川盆地新层系突破提供有力支撑。炼油技术领域,推进降低柴汽比的产品结构调整技术攻关,催化柴油加氢裂化生产高辛烷值汽油(RLG)示范装置开工并实现稳定运行,持续推广应用催化柴油加氢催化生产高辛烷值汽油(LTAG)技术。化工技术领域,2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二醇示范装置实现稳定运行,环保型高刚高韧聚丙烯、低VOC车用聚丙烯、高透低析出塑封聚丙烯等高附加值新产品实现批量生产,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产学研联合攻关,开通从实验室到现场的科研直通车。塔里木盆地缝洞型油藏之复杂世界闻名,采收率低、自然递减率高。多家单位组成重大项目联合攻关团队,项目组成员直接驻扎在采油厂,和厂里的技术人员一起选井、讨论方案、解决难题,创新形成流势调整、排水稳油技术,使油藏自然递减率降至历史最低。
瞄准市场需求研发新产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2017年5月5日,国产C919大型客机在浦东国际机场首飞成功。中国石化承担了大飞机项目HPC型高性能润滑油等3项研发任务,产品各项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大飞机关键配套材料国产化做出重要贡献。2017年11月22日,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生产的1号生物航空煤油首次跨洋飞越,平稳降落在美国芝加哥机场,标志着我国生物质能源研发应用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石化研发的降低硫磺装置二氧化硫排放成套技术,将硫磺回收率提高到99.99%,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低于每立方米100毫克,2017年上半年国内有22套硫磺装置采用此项技术完成改造。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在12月5日举行的第三届“闵恩泽能源化工奖”颁奖典礼上,11位优秀科技工作者被分别授予“杰出贡献奖”和“青年进步奖”,为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投入科技创新树立了榜样。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针对中国石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戴厚良强调:“要以市场化为导向,完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创新落实到新的效益增长点和价值创造上。”
为了推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2017年5月,中国石化修订并印发《中国石化科学技术奖励管理办法》,8月出台科技孵化器建设试行方案,推动一流研究院、创新型企业建设,加强开放和协同创新,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事实上,早在2016年,中国石化就发布科技项目、科技经费、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与激励管理办法,建立激发科研人员、团队、研究单位、企业等各层次主体主动创新的竞争激励机制。
在科技项目管理改革上,推行市场化竞争立项机制。根据国家战略和中国石化发展需要确定科研项目,项目立项通过公开竞争产生。探索推行项目长负责制,赋予项目长对研究任务、人员选用、研究经费、项目奖金的分配权和相应资源的调配权。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科技奖励评审更加注重项目的实施应用效果和经济效益,引导科技人员结合生产搞科研。科技孵化器建设试行方案鼓励科技人员成立员工持股混合所有制创业企业,加快培育新业务,提高科研效率,激发员工创新活力。这一年,集团公司推进以“创新空间”“新领域培育”“创新企业孵化器”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孵化器建设;建成运行“创新空间”网络平台,举办首届“中国石化”杯创新创业大赛,征集创新创意项目561个。
提高科技奖励“含金量”方面,进一步向原创性科技成果倾斜、向一线科技工作者倾斜。其中,科技创新功勋奖由每人税前50万元提高到税后100万元,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由每项200万元提高到每项300万元,让科技创新者名利双收,奖得让人“眼红”,激发创新热情。
机制改革极大调动了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多家直属研究院正在探索推行项目长负责制和分类考核,人员竞争上岗,能上能下,岗变薪变,按照“双向选择”原则组建研发团队,有效打通项目长通道,激发员工创新创效活力。(刘松针 谭伟春)